•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若水

    若水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美国2020

    主演:李小龙 

    导演:阮包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剧照

    若水 剧照 NO.1若水 剧照 NO.2若水 剧照 NO.3若水 剧照 NO.4若水 剧照 NO.5若水 剧照 NO.6若水 剧照 NO.16若水 剧照 NO.17若水 剧照 NO.18若水 剧照 NO.19若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标月之指,随指见月,见月忘指

    今天抽空看完阮包导演的李小龙纪录片《若水》,凌晨伴着雷声写下这篇感悟,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不同的李小龙先生,那么在一番自我剖析之后,现在可以给出一个答案,李小龙先生吸引我的地方,不仅仅是他的大局观、为人处世之道以及超人般的毅力,还有他的另一面,是如此的温柔而细腻,从他对于生命的哲思感悟,到他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大同思想 “集体行动困境”意味着,人具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当招式、风格成为一个个定式,人们便因此而分道扬镳,我想追求的是不拘泥于定式的存在。” 从19世纪末的排华法案、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到现在因冠状病毒而日益紧张的世界局势,即使时过境迁,他对于世界的这份温柔,依旧温暖着地球村上的70多亿人,有些人至今仍嘲弄着他的理想主义,大笑之,可有些人听闻李小龙先生的悟道,勤而行之 “最近在截拳道之道这本书里面发现了一首粗略标记着‘一位道士’的无名诗,对于这首富有禅意和灵魂力的无名诗,我不想说太多,毕竟李小龙曾经说过,别思考,去感受——”

    来自一位陌生网友的感悟

    再结合前段时间看的电影湮灭,在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和自我毁灭 (Self-Destruction)之间,你要选择哪一个?生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只有自己才能够决定自己想要活出什么样的道路,每一条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

    为什么李小龙总是说“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这句话除了可以用在他的截拳之道上 (intercepting the fist),还有另一个用意,就是帮助大家摆脱社会刻板印象的束缚,他和一位前来学习功夫的友人,也只是淡淡道,“我不是在教你,我只是在帮助你探索自我。” 这部纪录片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最后琳达站在李小龙的墓前,闭上双眼的那一刻。琳达曾经形容自己为“平凡无奇”,可我并不这么认为,她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女性,大气、温柔、率真、朴素和善良,李小龙能够达到这个高度,有一半都是她的功劳,没有她在他身旁不离不弃的鼓励与陪伴,就没有今天的李小龙 李小龙逝世后,有许多人借他的名声往自己脸上贴金,不管是蹭他的知名度也好,拍造谣电影写书瞎编乱造也好,亦或是造神运动也罢,那些在背后默默无闻、低调地继续守护着他的武道、哲学理念和人生理想的又有几个?谁是他的敌人,谁又是他真正的朋友呢? 最后,我对于许多哲学理念还是理解得模模糊糊,比如极其富有禅意的“标月之指”,虽然可以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可还是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可能我也进入了一个钻牛角尖的认知误区了,毕竟李小龙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别思考,去感受 (don't think, feel )” 纵使模模糊糊理解吃力,可我还是忍不住想要翻译这首无名诗,这也只是融合了我的一些个人感受,为今天纪录片《若水》给我带来的这份感动留个纪念: 灵魂虚静,浑然忘我 猛虎利爪,无处安放 Into a soul absolutely free From thoughts and emotion, Even the tiger finds no room To insert its fierce claws 轻风拂过,松林橡树 橐龠之间,音韵悬殊 One and the same breeze passes Over the pines on the mountain And the oak tress in the valley; And why do they give different notes 道隐无名,为而不争 阴符之象,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故强容之:若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No thinking, no reflecting, Perfect emptiness; Yet therein something moves, Following its own course The eye sees it, But no hand can take hold of it – 若天地反覆,移星易宿, 日月交替,云雾缭绕 夫象之体,水中皎月 The moon in the stream Clouds and mists They are midair transformations; Above them eternally shine the sun and the moon 标月之指,随指见月,见月忘指 易胜者,顺太初而无为 无智名,无勇功 Victory is for the one, Even before combat, Who has no thought of himself, Abiding is the no-mind-ness of Great Origin

     2 ) 全面了解李小龙的活资料

    2020美国纪录片《若水》,豆瓣评分8.0。

    片名《Be Water》取自于李小龙的影片台词,李小龙也曾在电视台采访说重复过。但这句话其实不是李小龙原创的,是编剧给李小龙设计的,但这句话很能体现李小龙对武学的哲学理解,所以成了李小龙的标注性语言。

    本片距离李小龙去世已经过去39年了,期间诞生了多部李小龙的纪录片,时隔39年还有电影人热衷于拍摄李小龙纪录片,足见李小龙的影响有多么的深远。

    本片和《李小龙如何改变了谁》《我是李小龙》不同,没有李小龙亲朋好友的采访画面,只有采访的背景声音,所以本片的影像资料的含量很大,影片全部由影像资料组成,有大量前两部纪录片所没有的李小龙的照片和影像资料,非常珍贵,很开眼界。

    相比于传记式的《我是李小龙》,本片对李小龙从小到大、生老病死的人生经历讲述得更全面、更完整,是全面了解李小龙的活资料。

    不得不说,二十多岁的李小龙帅呆了,妥妥的帅哥,想象不到会是个热衷于打架斗殴的年轻人。三十岁后的李小龙,明显多了霸气和骄横,明显不是二十多岁时的奶油小生的感觉了。

    人们对李小龙的武术的关注多在他独创的短平快准狠的截拳道,各种影像资料也均如此,而在本片中,在二十多岁李小龙试镜时,展示了中国传统武术,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干净利索,很带感,帅呆了。李小龙是先深研传统武术,然后才自创截拳道,而我们过多地关注了李小龙后期的武学造诣,而忽视了他曾经的传统武术造诣。

    本片的导演阮包是越南人,所以视角和前两部李小龙纪录片有很大不同,影片采用了亚裔的视角,有很多关于美国亚裔境遇和李小龙如何改变亚裔命运的内容。

    我先后看了三部李小龙的传记片——2009年的《李小龙如何改变了世界》,2012年的《我是李小龙》和2020年的本片,深深地感受着李小龙亲朋好友的老去。在本片的结尾,在影片中以声音形式出现的采访人物全都出现了(最后是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与前两部纪录片相比都老了许多,让我深深感慨岁月的变迁。俗话说,物是人非。没有变化的是,是这些亲朋好友对李小龙的热爱和追随。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李小龙的亲朋好友(尤其是李小龙的妻子和女儿)在三十多年间不断地接受各种各样的采访,一遍又一遍、如数家珍式的回忆李小龙、讲述李小龙。李小龙以这种特殊的形式永远活在亲朋好友的心间。

    我非常期待能有一部专门讲述李小龙武学造诣的纪录片,这三部纪录片虽然都有涉猎,但并非专述,要是能有一部全面阐述李小龙武学造诣的纪录片就完美了。

    中国大陆对李小龙不感冒、不宣传是正常的。李小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物,那时中国正值闭关锁国的文革时期。而且,李小龙出生于美国,有非中国血统,不是正宗中国人,生平不是在美国就是在香港,不是大陆人物,所以不属于上世纪中国需要树立起来的榜样。即便是开放包容的现在,虽然不排斥李小龙,但是并不大肆宣扬,原因就在于此。

     3 ) 这片啪啪打脸昆汀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公号ID:ttyingtan

    作者:黄四郎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记得《好莱坞往事》引起的辱华风波吗?

    片中,戏份本就不多的李小龙,还被塑造成了傲慢无礼的丑角。

    影片由此引发的争议,甚至导致了本片无法在内地公映。

    李小龙《好莱坞往事》角色海报(麦克·毛 饰)

    有人说,这是昆汀的风格使然,无伤大雅;

    也有人说,西方人的固有偏见是难以消除的。 但无论孰对孰错,片中的李小龙,的确略显刻板。

    《好莱坞往事》

    而在最近,一位华人导演制作了全新的李小龙纪录片。

    似乎,他在用自己的理解,来对昆汀进行回击——

    《若水》

    Be Water 2020.6.7 美国

    作为中国第一位享誉全球的国际影星,李小龙的历史地位不必赘述。

    一直以来,关于他的影视作品多如牛毛。

    但本片一经推出,便让诸多本就对他的故事耳熟能详的龙迷耳目一新,交口称赞。

    可究竟是什么,能让这部极易流于形式的名人纪录片显得格外出挑?

    四郎认为,本片胜在立意。

    单说片名《若水》(Be Water,又译为“像水一样”),寥寥几字,便大有玄机。

    按理说,李小龙这位“打”出一片天的实力硬汉,怎么会跟“水”这种至柔的液体扯上关系呢?

    其实不然,“若水”一词,正是李小龙对自己的评价。

    1971年12月19日,李小龙做客了当年著名的访谈节目——皮埃尔·波顿秀。

    谈笑间,李小龙说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清空你的思绪,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不得不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哲学专业的李小龙,果真文武双全,绝非一介莽夫。

    “若水”两字,多义性极强:

    如果比作武术招式,“若水”可以看作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比喻;

    如果比作心性品格,“若水”则是去火降燥、心如止水的代名词。

    如果比作耐性恒心,“若水”又是其习武多年背后,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不懈精神的见证。

    但是,本片的导演却另辟蹊径,抓住了又一层禅意——

    水的可塑性。

    无影,且无形。

    入杯则成杯,入瓶则成瓶,入壶则成壶……

    水可以巧妙的依托环境,融入环境。

    如若把“水”比作“李小龙”,把“环境”比作“美国社会”,我们就会发现,两者无缝贴合。

    本片中的“若水”一词,正是对李小龙毕生融入美国社会的一种比喻。

    他一生所做的一切,本质都是在进行文化输出——

    用积极的方式,去博得美国社会对亚裔的尊重。

    顺着这个立意,本片重新解构了李小龙短暂且灿烂的一生。

    01

    1971年,李小龙离开生活了十二年的美国,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香港。

    没过多久,他便献上了回归后的首部本土作品——

    《唐山大兄》

    当年,香港的电影业,在亚洲首屈一指。

    被各色佳片喂饱的香港影迷,各个娇惯的很。

    只要察觉到电影不对味,就好似戏院一般,影厅内嘘声一片。

    纵使李小龙有天大的傲气,面对这么一群难伺候的主,心里也是没底。

    他在《唐山大兄》首映当天,悄悄潜入午夜场,去窥探观众的反应。

    结果直到影片结束,整个影厅都鸦雀无声。

    突然间,掌声欢呼声一齐迸发,影厅开始了狂欢。

    当观众发觉李小龙的存在后,便将他高高举起,像个英雄一样,抬出了电影院。

    就这样,《唐山大兄》刮起了一阵影坛旋风。

    当年的香港,100万票房算造星成功,200万票房就是天王巨星的业绩。

    而《唐山大兄》的票房,是300万。

    横空出世的他,一跃成为了香港影坛最亮的星。

    自此,李小龙迈入了他的黄金时代。

    但是,有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当年的观众:

    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多年的李小龙,为何要回国发展?

    拥有一对混血儿女的李小龙

    毕竟,香港电影虽有一定实力,但与好莱坞相比,终归还是一座小庙。

    铺天盖地的疑惑声中,镜头回到了李小龙的过去。

    02

    1940年,李小龙出生于美国西海岸的三藩市。

    父亲李海泉是粤剧名伶,实打实的人民艺术家。

    母亲何爱瑜的身世则更为显赫:她是香港有史以来第一位百万富翁——何东的侄女。

    而何东还有一位后人,正是叱咤澳门半个世纪的一代枭雄——何鸿燊

    何鸿燊

    没错,前不久与世长辞的“赌王”,与李小龙是表兄弟的关系。

    李小龙出生的年月,正值日本侵华时期。

    其父李海泉视粤剧为生命,但却不愿向日本侵略者妥协。

    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带着孕妻远赴美国,在唐人街发展事业。

    李小龙与父母

    现在看来,或许父辈的基因,真的传承到了李小龙的血液里。

    无论是对爱好的执着,还是身为华夏儿女的风骨,李小龙都做到了对父亲的沿袭。

    李小龙与电影,始终有着不解之缘。

    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献上了银幕首秀。

    电影处女作《金门女》

    此后,更是凭借着《细路祥》《危楼春晓》的电影,成为了香港有名的小童星。

    鬼灵精怪的熊孩子形象,是李小龙呈现给世人的第一个标签。

    电影剧照

    13岁那年,他拜入了咏春大师叶问的名下,开始钻研武学。

    李小龙与叶问(左)

    当年的香港武馆林立,咏春虽然人气很高,但也绝非一家独大。

    诸如蔡李佛这样能与咏春分庭抗礼的门派,也是不少。

    于是,他经常与其他门派的弟子面对面battle,每天都是打到鼻青脸肿才肯回家休息。

    如果有时候打架没跑脱,被警察逮个正着,还会被迫去派出所蹭几天吃喝。

    香港警察实在忍不了了,有天终于找到了李海泉那里,无可奈何地说:

    再这么下去,我怕你儿子混黑道啊。

    李海泉明白道理,却也知道自己管不好这个毛头小子。

    “唉,要不就送去美国吧。”李海泉对妻子说。

    就这样,李小龙揣着父母给他的一百美元生活费,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行程。

    03

    李小龙登陆美国的时间,恰巧是1960年。

    在美国历史上,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的开端。

    这是种族矛盾最剑拔弩张的时代,民权运动风起云涌。

    无论是黑人平权,还是女性平权,都有自己的组织和领导人,一步一步争取着应有的权益。

    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

    但是亚裔并不属于这个行列,他们所遭遇的境遇,比黑人要惨得多。

    因为二战刚刚结束,珍珠港这个梁子实在是过不去,日本人在美国的待遇,基本被当作战犯一样,被刻意忽视和冷落。

    而华人则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老实憨厚,便宜好欺负。

    甚至早在1882年,美国政府就通过了针对华人的《排华法案》,直接把“歧视”搬到了台面上。

    《排华法案》宣传画

    起初,李小龙并不明白远赴他乡意味着什么。

    但一次次招致白人大老爷们的冷眼,让他认清了自己的“少数族裔”身份。

    可是,少数派就活该被欺负吗?

    与生俱来的火爆脾气,偏让他不信这个邪。

    他毫无顾忌地结交各个种族的朋友,成群结队出入公共场所,挑战种族歧视者的承受极限。

    李小龙出身名门,自信乐观,气质超群,很快收获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

    但他意识到,单靠自己的魅力去改变社会对亚裔的看法,效率实在太低。

    不如找到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吸引大家去自由探索东方的文化。

    而无论是什么种族的朋友,似乎都对中国功夫充满着兴趣。

    于是,他在美国开办武馆,创立截拳道,广收门徒。

    李小龙开办的“振藩国术馆”

    当学生知道他曾经的演艺经历时,便鼓励他去好莱坞试试。

    毕竟,没有什么是比电影还要好的宣传方式了。

    04

    1964年,24岁的李小龙来到福克斯公司,试镜电视剧《青蜂侠》中的助手加藤一角。

    试镜过程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龙哥坐在摄影机前,西装革履,落落大方。

    这也是一直以银幕硬汉形象示人的李小龙,少有的谦谦君子风格的影像。

    面对制片方,他不卑不亢,洋溢着自信乐观的光芒。

    李小龙轻松博得了制片人的好感,赢得了此次试镜。

    快速的出拳,看傻了制片人

    李小龙乐观地以为,光影世界的大门已向他正式敞开,却并没有意识到前路有多凶险。

    因为当年的好莱坞,对亚裔的歧视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对于中国人的刻画,都是长辫子、细眼睛、含胸驼背、阴险狡诈的丑角。

    比如多次引起非议的银幕形象“傅满洲”

    傅满洲

    除了角色设定上的偏见,闯荡好莱坞的亚裔演员也没有受到过优待。

    比如华人影星黄柳霜的悲剧。

    当好莱坞筹拍描绘中国农民的电影《大地》时,黄柳霜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是女主角的不二人选。

    谁曾想,角色竟被一名白人女演员摘得。

    黄柳霜

    为此,片方给出的理由是:“观众无法接受亚裔演员担当主角”

    一部描述中国人生活的电影,居然不能让中国人来演,多么的荒诞可笑。

    甚至当初的好莱坞还明文规定:亚裔演员不得与白人演员拍吻戏

    歧视到这份上,也真是前无古人了。

    果不其然,拍摄《青蜂侠》时,李小龙也遭遇了这样的窘境。

    但好在,龙哥敢想敢说,也敢拼。

    原始剧本中的加藤,连一句台词都没有,仅仅只是主角身旁的小跟班罢了。

    是李小龙的一再坚持,才让加藤的形象一点点丰满了起来。

    李小龙写给制片人的信

    《青蜂侠》让李小龙博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各路邀约接踵而至。

    但吃一堑长一智的他,也看到了好莱坞的凶险。

    接下来的几年,他给自己立下底线:

    但凡是有种族歧视之嫌的角色,一概不接。

    所以在美国这些年,李小龙并不高产。

    直到有一天,李小龙灵光一现:

    既然那些剧本并不合我心意,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创作剧本呢?

    说干就干!

    闭关创作数月后,李小龙拿出了《战士》的初稿。

    这部剧讲述了一个少林武僧,赴美帮助同胞修建铁路,而由此引发的种种故事。

    19世纪的美国华人劳工,剧本基于当年时代所做

    李小龙为了推销这部剧本,找遍了好莱坞的所有朋友,最终送到了华纳兄弟的制片人手里。

    制片人对剧本不吝赞赏,但依然很遗憾的通知李小龙:

    观众不会去看一部亚裔担当主角的电视剧的。

    李小龙遭遇了30多年前,与黄柳霜一样的悲剧。

    讽刺的是,30年过去,好莱坞从未变过。

    最终,主角还是拱手让给了白人演员。

    但由于李小龙心生怨气,并不作为,该剧也在试映集播出后,便草草收场。

    自此,李小龙对好莱坞,不再抱任何希望。

    所以,当香港的嘉禾公司抛出橄榄枝时,李小龙并没有犹豫,愤然回国发展。

    05

    接下来的故事照应了开头。

    在《唐山大兄》爆火后,李小龙趁热打铁,推出了《精武门》

    《精武门》所收获的口碑和票房,比起《唐山大兄》还要翻上几番。

    《若水》中,也着重分析了《精武门》为何会成为现象级的佳作:

    70年代初,港英政府与香港人民的矛盾,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示威游行已是家常便饭,暴力镇压也屡见不鲜。

    《精武门》虽然拍的是日本侵略者对华的暴行,但也戳中了香港人对英国殖民者的愤恨。

    片中被陈真一脚踢断的“东亚病夫”牌匾,同样承载了香港人民的惨痛记忆。

    《精武门》剧照

    也难怪毛主席看完《精武门》后,称赞其“功夫好!打得好!”

    回归本土的李小龙,仅有寥寥几部影片,就掀起了全世界的功夫热。

    《精武门》剧照

    悔青了肠子的华纳,只得主动向李小龙示好,谋求合作。

    看来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没有什么“规矩”是不能打破的。

    李小龙倒也不计前嫌,提出了中美合拍《死亡游戏》的构想。

    影片的创作理念,就是以李小龙为主打,召集全世界最顶级的武术家齐聚一堂,共同打造一部前所未有的功夫电影。 菲律宾棍王伊鲁山度、韩国合气道宗师池汉载、跆拳道高手唐龙、中国武打演员洪金宝与元彪,以及李小龙的得意门生:NBA球星“天钩”贾巴尔都在应邀之列。 如果这部影片顺利问世,那么李小龙将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影坛巨星。

    李小龙与徒弟贾巴尔

    可惜,生活没有如果。 1973年,李小龙猝然离世。 他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了33岁。 消息一出,大洋两岸陷入了彻底的悲恸。 出殡之日,天南海北的粉丝前来送行,香港堪比十里长街。

    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现如今,李小龙离世已经将近五十年了。 但他已经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深深镌刻在了人们的心里。

    现如今,功夫片风靡世界,成龙李连杰名满全球。 这都得益于李小龙的开疆扩土。

    当年青涩的成龙,曾在《精武门》跑过龙套扮演被李小龙胖揍的日本浪人

    而当我们了解了这一切后,再回归到片名的含义时,就会发现: 龙哥毕生积极入世的背后,是对于好莱坞,对于美国社会的反讽。 李小龙缺的并不是才华,而是一个公平的机会。 而当屡屡碰壁的他,回到故乡施展拳脚时,才让美国的资本家们主动打脸。 多么可笑,多么讽刺。

    《青蜂侠》加藤是李小龙唯一成功的好莱坞银幕形象却也止步于此

    如今五十年过去,平权运动风起云涌,亚裔的地位终于有了些许改观。 但这种改观,还远远不够。 还是以好莱坞为例。 章子怡在面对记者关于其“为何退出好莱坞”的采访时曾坦言,亚裔演员在好莱坞被当作廉价劳动力。

    章子怡接受采访

    而作为行业风向标的奥斯卡奖,依然没有亚裔演员获得过小金人。 现如今,黑人平权运动依旧如火如荼。 但美国亚裔的解放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HBO将当年那部被华纳拒之门外的《战士》回炉重造,翻拍成了新的电视剧,并收获了不俗的口碑。 这充分说明了,哪怕过去了半个世纪,李小龙也从未过时。

    或许,我们需要又一个龙哥,来为我们强势代言; 又或许,从我做起—— 我们都可以从精神上,成为那个既是不卑不亢的谦谦君子,却同时心有猛虎的李小龙。

    文/黄四郎

     4 ) 震惊全球的美国黑人之死,李小龙曾是另一个“弗洛伊德”

    美国黑人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执法至死的视频在网络上一经传开,民众高呼,震惊全球,好似新冠疫情仍在全世界肆虐这件事被灭霸打了个响指不存在了。

    好友石文学,毕业于北影的影视策划&资深影评人、@吾嘶电影 电影博主本尊,写了一篇文章由此及彼追忆李小龙,我才知道今年是李小龙诞辰80周年。

    来到广州后,对李小龙的关注就多了起来,原因有二。第一,李小龙祖籍佛山顺德,因为工作关系,我对“经济奇迹”顺德有一定的注视。第二,在我工作的环境里,有一位跆拳道教练曾是李小龙的超级粉丝,粉了李小龙近25年。他是世界跆拳道联盟WTF(国技院)五段选手兼国际裁判,作为李小龙的粉丝,必须是有自我追求的!

    这位跆拳道教练将李小龙的精神融会贯通,和自己化为一体——与此同时,他有抑郁倾向。我从教练的身上,通过共情的方式解读出一个立体的李小龙形象,直观而又清晰。在我的心中,李小龙也是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矛盾体。

    我和石文学申请转载他的文章后,今天看到网上的一则消息。2017年的热播剧《楚乔传》原著小说作者潇湘冬儿微博发文承认自己的作品抄袭《斛珠夫人》,并向《斛珠夫人》原著小说作者萧如瑟道歉。这事儿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萧如瑟的回应我默念了好几遍,别有一番深意:“有些事,无关仇怨,无关利益,只是总应当有个结果。”

    争那口气,不是要证明我比你了不起,只是要告诉你,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亲手拿回来。

    我们的历史未尝不是这么进化而来。

    《他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自己化作了“桥”》

    文 | 吾嘶

    “100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

    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

    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这是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一段话,近60年后的今天,黑人乔治·弗洛伊德依然“不能呼吸”(I can’t breath)。

    正当疫情蔓延、全美骚乱之中,美国体育媒体ESPN(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Programs Network)在6月7日推出了一部李小龙的纪录片《若水》(Be water,也译作《像水一样》)。

    或许有人不解“弗洛依德事件”与李小龙纪录片之间的关联性,而在纪录片播出后,体育网站The Undefeated就此事向李小龙之女李香凝发问:“如果李小龙仍在世,会怎么看待这件事?”

    李香凝回应称,她很难明确说出父亲若在世会有何作为,但父亲一生中遭遇过许多歧视、偏见,所以相当厌恶种族歧视等欺负人的行为,“他相信人人生而平等,并且会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并不清楚地知道,现在我们认知中的世界功夫巨星、伟大的武术家在美国以及在香港遭受了如此多的歧视和偏见。

    《若水》使用了李小龙生前大量珍贵的公开的或家庭的影像资料,也采访了他的亲人、同事、朋友和徒弟,较为客观地还原了他的童年、青少年、为人夫、为人父的生活,以及部分拍摄电影的经历。

    1959年—1970年期间,美国平权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期间1963年肯尼迪遇刺、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杀,更是把种族主义运动推向了深渊。

    这段时间,也恰是李小龙在美国求学、办武馆、结婚、生子、拍电影的时间。

    那时,美国白人不仅歧视黑人,也歧视黄种人,准确地说,他们歧视所有非白人。正如知名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也即《白鲸》的作者所说:

    “我们美国人是特殊的上帝选民,我们驾驶着世界自由的方舟……上帝已注定人类的期望和伟大的事物来自我们种族,我们感到我们灵魂中的伟大的东西,其余国家很快步我们的后尘。”

    这种宗教论与种族论、血统论联合在一起,基本构成了“种族歧视”观念的基石,当然也是三座大山。

    法国博物学家布封,他曾经花费40年时间写了36卷的巨著《自然史》。但他也毫不犹豫地认为“白人是世界上的国王”,是健全的人种,而有色人种是退化、低劣的人种。

    这一观点影响极大,我们熟知的伏尔泰都认为黑人是介于白人和猿人之间的物种。

    而纪录片《若水》中提及当时很多州“禁止跨种族婚姻”,李小龙和琳达的结合也是遭到对方父母反对的,片中也毫不避讳地说,李小龙与白人女性琳达结婚也有要融入当地社会的意图。

    美国白人以及欧洲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种不平等论”,这在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之前就深入他们骨髓了。

    尤其还有法国外交家、作家、人种学者约瑟夫·阿瑟·戈宾诺的4卷著作《人种不平等论》备书,他在书中提出了“种族成分决定文化命运”的理论。

    他认为一个种族经过混血,其固有的特征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就会越来越多地失去生命力和创造性,并陷入腐败和道德败坏之中,从而造成了一个种族的衰亡。

    他还警告说,雅利安人社会(注:使用欧洲语言的民族社会)只有在不受黑种人和黄种人血缘侵入的情况下才能保持繁荣。

    事实证明,即便与白人结婚,也并没有让李小龙融入美国社会,更无论被好莱坞接受。片中提及一个重要的观点,也即“美国种族歧视的现状影响了好莱坞,而好莱坞的电影又加深了这样的观念,如此循环往复。”

    比如当时的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或亚洲人都是龅牙、小眼睛、小身板、羸弱的形象,或者邪恶的、背叛的角色。

    最著名的角色就是“满大人”了,这也是《尚气》官宣梁朝伟加盟饰演这个角色时,很多人反对的原因。

    如果刘亦菲版的《花木兰》公映,相信大家看到李连杰饰演的角色时还会提到这个“满大人”的。

    《若水》中被采访者还提到一部电影来佐证这个事实,比如约翰·韦恩1956年主演的电影《成吉思汗传》,这样的中国历史英雄人物也是不能由中国人来主演的。

    所以,李小龙写的剧本《勇士》(后更名为《功夫》)创意虽然被采纳,但还是不能由他来主演。彼时的好莱坞,“亚裔美国人男主角不能亲吻白人女性”,而白人男性可以亲吻黄种人女性。

    1966年,李小龙作为配角的《青蜂侠》首播,然而由于收视情况不理想而没有没有第二季。此时的李小龙和琳达已经为人父母,有了第一个孩子李国豪。

    而《青蜂侠》并没有给李小龙带来多少收入,随后他又客串或者以动作指导的身份参与了一些影视剧,但也没有改变他的经济状况。

    尤其在1969年女儿李香凝出生,李小龙的经济状况可以用“悲惨”来形容,按照琳达的回忆,那就是总收到无法支付的账单。

    不过,尽管如此,李小龙还是拒绝参演任何有损华人形象的角色。

    因为在美国不能施展拳脚、还总是去面试等角色,李小龙自己决定“创造角色”,于是在接到香港嘉禾影业邹文怀的邀约后,决定回香港发展,但他的“身份”再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因为父亲李海泉1940年到旧金山唐人街演出粤剧的缘故,彼时身怀六甲的母亲何爱瑜也来到了旧金山,所以李小龙一出生就有了美国国籍。(此处插播一个八卦,从母亲的何氏家族论,李小龙与何鸿燊算是不出三代的表兄弟。)

    对美国人来说,李小龙虽然是有美国国籍,但面孔还是黄种人。对香港人来说,李小龙虽然是黄种人长相、能说流利粤语,但他是美国国籍、而且长期生活在美国,所以称他为“中太平洋”或“不中不洋”。

    尤其当时的香港年轻人正进行“反英游行”,拒绝继续做“二等公民”,所以当时有许多人对李小龙“回来抢饭碗”的行为并不友好。(再多一句嘴,当年那些年轻人的子孙现在数典忘祖,竟然还请求美国的庇护、甚至想继续做英国人的“二等公民”,也是应该多看看这部纪录片。)

    李小龙在Pierre Berton的访谈中也被问到这个问题“你把自己当成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他的回答是:你知道我怎样看待自己吗?我是一个人。我不是想显摆什么孔子名言,但是,「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人们只是碰巧有这样那样的区别而已。

    他不仅这样看待自己的身份,也同样对待门派和功夫种类,他的截拳道没有门派之分、中西之别,融合了咏春、蔡李佛拳、柔术、空手道等二十余种武术。

    因为他“像水一样”,既可以随物赋形,“将水倒入杯子,它就变成杯子的形状;将水倒入瓶子,它就变成瓶子的形状;将水倒入茶壶,它就变成茶壶的形状”,又可以水滴石穿。

    《若水》中李小龙在1971年回到香港拍摄完《唐山大兄》之后,面对自己的境况、也看到当时的社会情绪,随后创作了《精武门》,将这种民族情感和种族主义情绪融入其中,也将那块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踢得稀碎。

    美国ESPN此时播出《若水》或有为美国游行骚乱消火的意图,但当我看到片中《精武门》的段落时,不禁还是想到就在2月份疫情初期《华尔街日报》还是使用了“东亚病夫”的字眼。我们的谴责或许不再是踢馆、让他们吃掉那些纸张,但我们怀念李小龙是因为他短暂的一生都在反对这样那样的歧视和偏见。

    李小龙曾说过,“对我来说,武术的终极含义就是忠实地表达自我,它是连结起内部和外部的桥梁(bridging the gap)。”纪录片《若水》强调和延伸了这个观点,“作为武术家,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在敌我双方的空档架起桥梁,在我与梦想之间架起桥梁。”

    并且借李小龙女儿李香凝之口说:“我看到我父亲作为一个人,他对架起这些桥梁很感兴趣,并且让它保持畅通、让人通过。”

    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更真实也更伟大的李小龙,他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自己却化作了“桥”。

    — The End —

    宏伟星球:文娱从业者,豆瓣/公众号/知乎/微博找到我。

     5 ) 这部纪录片有点意思

    《若水》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有意思的地方不在内容——充其量,这仅仅是一部按李小龙人生经历叙述的合格传记片,并没有提供新的见解或阐发新的深度——而在于,它虽然借用纪录片惯用的访谈形式,却隐去被采访者的身影、将被采访者的声音作为画外音连缀到影像上,从而完成了类似于散文电影的书写。

    在Netflix批量生产的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到纪实类电视节目对电影影像制作的影响。往往是采访不同的人,然后把每个人的讲话按照主题发展的逻辑剪辑在一起,于是我们在画面中看到被采访者在镜头前正襟危坐讲话的情景。并非说这是不好的,而是千篇一律如此会让人心生厌弃。偶尔来点新意,能够调剂下口味不是?

    在《若水》中,被采访者或者说发声者都没有现身,被缩简为一列字幕条(名字、身份,以及和李小龙的关系),画面一如既往地编织与李小龙相关的影像,而没有中断。可以说,这种形式取得了非虚构影像通过声画分离获得的迷人效果。在非虚构电影中,画外音往往是创作者本人,他的声音将片段的影像连接在一起。

    《若水》用主观电影(非虚构影像)的形式拍摄客观电影(纪录片),声画同步被声画分离取代。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它介于第一人称的主观电影与第三人称的客观电影之间,为纪录片赋予了新的形式。以后,是否会有这样的电影:银幕上的一切都是客观的,其实又都是主观的呈现。 《我的墨西哥椒盐脆饼》?

     6 ) 李小龙的功夫哲学

    正如标题,电影努力想要还原李小龙的功夫哲学——若水。而且还通过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方式,找到李小龙的亲人好友还有合作伙伴来讲述他们对于李小龙的记忆和理解。

    若水,就是像水一样。“水”本来就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理念,但很明显李小龙将其融入到功夫之中,而且还将儒家、禅宗乃至西方哲学都融入其中。

    为什么要将哲学融入功夫之中呢。因为在西方,在美国的中国人,始终是被排斥的,而对于华裔而言,对自身的定位也很微妙。所以,李小龙一方面想要展示自我,另一方面也要融入西方文化。就必然让自己的功夫不仅仅是拳脚,而是有更深刻内涵,更富有吸引力的存在。李小龙一开始是通过传播武术,而后是试图通过著述,最后才选择了影视。就因为影视比文字,比教几个学生,传播效率更高。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是在不断地切磋与琢磨之中得出的。尤其是他在好莱坞,作为一名中国人受到的打压。在美国发展失利,回到香港大获成功,再次回到美国,他必须如何去改变。他开始拒绝走进片场,一直在思考,后来找到了方法,就是在作品中融入哲学,让功夫不仅仅是功夫:你们觉得中国功夫仅仅是拳脚,我就告诉你们中国功夫背后有着多么博大的文化。他要把电影拍成他心目中的样子。在影片中,他这样教一个少年。他对少年说:这是什么?一次展示(表演)吗?我们需要的是念头(意念)。(少年重新来了一招)李小龙又说:就是这样,什么感觉?少年:让我想想。李小龙说:不要想,感受!正如标月之指(源自禅宗,也是咏春标指的含义),不要只看手指,不然你会错过明月住空的光华。……不要将视线从对手身上移开,即使在鞠躬的时候。

    很明显这也就是李小龙电影最终能够征服好莱坞的原因,电影本身没有高低之分,本来是愉悦观众,满足感官刺激的功夫片,但在李小龙而言,是重新建立华人自我意识,向西方传达中华文化理念的一个重点。而这也很值得我们思考,当下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文化如何赢得世界的理解和尊重!

    李小龙的“若水”哲学,主要落足以下几个方面。

    片中对于李小龙的武学领悟,有日记式的表述:

    我师父(叶问)会跟我说:阿龙,放松,冷静。舍己从人,来留去送,甩手直冲。在长时间的冥想和练习之后我放弃了。在行船的甲板上,我会想起过去的训练。我失去理智,朝着水面打了一拳。突然我的脑海中闪过了一个年头,这水不正是代表着功夫的真谛吗?

    具体如何呢?

    首先是水的包容性。

    正如《道德经》所言:“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李小龙不仅学习吸收其他东方门派的功夫,对于西方的舞蹈、篮球、拳击也都进行揣摩。“布鲁斯对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感兴趣,他觉得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对武术做出一点贡献。”“(李小龙语)我个人来说不相信流派门派之分,这会将人们孤立,他们不再联合起来,因为他的门派即是金科玉律。”“训练之余,李小龙将时间花在研究上。他用一个索尼电影带播放机,播放穆罕默德阿里的比赛,穆罕默德˙阿里、‘蜜糖’——雷˙罗宾逊、乔˙刘易斯。黑人拳击冠军是美国黑人的骄傲,他心态开放主动学习不同风格,他所学到的都将成为他的利器,并且他会思考如何在他身上实现优化。”

    首先是水的连贯性、变幻性、能动性。

    李小龙强调功夫的连贯,不是一招一式,是没有分割停顿的。具体是他在表演虎鹤双形时,所说的:这是鹤形,开拳;虎形,开拳也如虎爪,虎爪可以抓脸,或者切换到鹤形,指勾戳眼。后来李小龙在接受采访时说:功夫发源于中国,它是空手道与柔术的祖先,它的系统更加完整,更加流动无形,或者说是他更加灵活。他是一整套连贯的动作,而不是单独孤立的动作。最好的例子就是一杯水,为什么?因为水是世上最柔软的物质,但它可以水滴石穿,或者花岗岩什么都行。它无形可以捕捉,无体可以破坏,所以每个功夫大师都要希望自己可以以柔克刚,灵活地化解敌人……清空你的思想,无形,无法,如水一般,倒入杯中就成为杯子的形状,倒入茶壶就成为茶壶的形状,潺潺流水,也可以是冲天巨浪。如水一般吧,我的朋友。

    因为水的能动,所以展示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在道家哲学中就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具体的武术形式上就是“截拳道”的精髓,当李小龙一脚把人踹飞了之后。外国朋友问:这是什么?李小龙说:这是截拳道,截击拳头之道。对方又问:截击拳头呢?李小龙答:腿也行,看到了吗?为了靠近我你必须向我移动,你的攻击给了我截击的机会。因此我用了我最长的武器:侧踢,攻击最近的目标——你的膝盖。好比拳击当中的左手刺拳,截击会给对手更大的伤害。

    最后是水的创造性。

    李小龙在教学时,善于引导,他不强调教学生如何去学习固有的套路、招式或者所谓的“真谛”,而是让学生去领悟,去探索。学生说:李教给了我这些。而李小龙说:我没法教你,我只能帮助你探索自己。除此之外,别无二法。

    李小龙在接受采访时说:所有的知识最终都可以归为自我认知,因此他们想在动作中学习如何表达自我。比如说愤怒、决心活着其他什么情绪。(记者:这里告诉我们的观众,布鲁斯李参演电视剧《长街追凶》引起观众的巨大反响,你觉得是为什么?)我觉得成功要素在于:我是布鲁斯李,就像我说过的,当时我是在真实地表达自我。

    片末,琳达(李小龙妻子)这样总结:他的哲学是自我实现,不要被他人所制造的某种刻板印象限制。找到值得自己去做的事情,大胆表达自己。

    总之,正如《道德经》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李小龙之所以成为神话,就在于,他对于武术,对于电影,对于文化的领悟与实践,坚持“若水”的哲学!2020-07-23

     短评

    1971年,在被好莱坞拒绝后,李小龙回到他父母的香港,完成了四部标志性电影。这张肖像画描绘了他在两个世界之间的挣扎,通过罕见的档案、对亲人的采访和布鲁斯自己的作品,探索了身份和再现的问题。

    6分钟前
    • 罗老汉
    • 还行

    很璀璨的一生,也很钦佩,但是纪录片真的拍的不好,太扁平化以及社会大背景放的太多了,以至于看不到一个完整的Lee

    1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注意到全篇都是碎片式的影像, 被访者们均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 直到最后一幕老年Linda矗立在水池边, 默默回想若有所思, 那个男人永远年轻, 而Linda面上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很用心的一部片子. 上善若水, be water my friend!!!

    12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推荐

    如今的UFC上仍能看到李小龙的身影。

    16分钟前
    • 好一大閒人
    • 力荐

    小时候看过纪录片《李小龙的生与死》,比这部更详实。但《若水》胜在结构和艺术手法。

    18分钟前
    • 偶尔早睡
    • 推荐

    非常常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料

    21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太直太干。全程没有丝毫停顿地播放记忆残片

    22分钟前
    • Chessy's
    • 还行

    恕我直言,一部家属主导的纪录片,你想挖掘深层次或者不同面的问题,根本不可能实现。

    24分钟前
    • 木兮
    • 较差

    李小龙看到了好莱坞对亚裔的刻板印象来自于温顺恭良的黄种人没有产生像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X和默罕默德阿里那样的黑人民权英雄,然后,作为哲学家的李小龙展示了他过人的语言天赋和肢体表现艺术。可惜死得太早。后来的动作明星虽然在好莱坞证明了自己的商业价值,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李小龙那样用通俗的哲学语言来阐释自己的文化。直到现在依然如此。李小龙又被称为微笑龙,他的微笑当然来自于哲学上的自信。

    27分钟前
    • 欢喜陀
    • 还行

    看李小龙早期的那些作品,制作水准都不怎么样,他完全是凭借个人魅力脱颖而出的。

    28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还行

    影20280:看完依旧是对李小龙及他的儿子李国豪的死因充满疑问!

    32分钟前
    • Timing
    • 推荐

    不愧是学哲学的,化于无形,容乃万物,以柔克刚。

    33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目前所有关于李小龙的影视作品里最好的一部 看完你就知道李小龙不是只活了32岁 而是只用了32年就给这个地球留下了永远的传奇

    35分钟前
    • StephenZhou
    • 力荐

    虽然只是影像资料的堆砌,但还是看得很感动,较为系统全面,表现了他的一生。出现交待美国60年代黑人运动背景的视频,在李小龙纪录片中,也算非常新颖的

    38分钟前
    • 𓃹𓆟𓆉𓅪
    • 力荐

    不全面

    42分钟前
    • 至尊小飞龙
    • 推荐

    很多人觉得昆汀的《好莱坞往事》是对李小龙粉丝们的侮辱,而这部纪录片则对其进行了回击。本片是对李小龙生平的介绍和总结,有点类似杂谈+传记,综合、客观地评价了李小龙的为人和哲学思想,以及李小龙人生不同阶段的处境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影片在大量碎片式的资料影像,与访谈录音,以及李小龙的亲友、生前好友、生前的工作伙伴的口述之间互相穿插。本片与其他李小龙题材纪录片最大的不同是,受访者几乎没有露脸,只是在结尾才现身,还拿着与李小龙的合影。

    47分钟前
    • 菊花小王子233
    • 推荐

    龙迷必看。还是很难想象李小龙只活了32年,太多彩,24岁已经在开武馆、有了小孩,然后突然重回电影界开启另一段,人生楷模。Be water,my friend!

    50分钟前
    • 晴耕雨读
    • 力荐

    讲他如何成长为他,属史料与见证堆叠,一生跌跌撞撞,奋起狂升,绚烂谢幕,余响至今,伟大!

    52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李小龙神话」是目前全球华语电影界共同营造的一种幻觉,事实上都处于后人(基本上是家属、合作者与崇拜者)单方面的想象与虚构;本片最大的价值却是揭露出以好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美国歧视亚裔,并且被隐藏在亚裔美国人不自觉的「自我温和形象构建」的暗流中,联想到当下轰轰烈烈的BLM,真的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因此李小龙留下的那些「傲慢的影像纪录」形象也不足为怪。

    54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empty your minds,be formless,shapeless,like water.you put it into a cup,it becomes the cup.you put it into a bottle,it becomes the bottle.you put it into a teapot,it becomes the teapot.water can flow,or it can crash.Be water ,my friends.…清空你的思绪,灵活,无形,像水一样。你将水倒入杯子,它就变成杯子的形状;你将水倒入瓶子,它就变成瓶子的形状;你将水倒入茶壶,它就变成茶壶的形状。水可以流动,也可以撞击。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58分钟前
    • 黑阳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